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侍中

侍中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最初,侍中主要負責皇帝的個人事務,如乘車、服飾和便溺器具等。由於侍中經常在皇帝身邊,他們有機會向皇帝提供建議,逐漸成為了皇帝的顧問。隨著時間的發展,侍中的職責和地位發生了變化:

職責變化:在魏晉時期,侍中不再負責皇帝的生活雜事,而是專注於為皇帝提供諮詢和建議。

名稱變化:在隋唐時期,侍中的名稱一度改為納言左相黃門監等,與中書省長官、尚書省長官共同被尊為宰相

組織變化:東漢時期設立了侍中寺,晉朝改為門下省,唐朝時期曾一度改名為東台鸞台、黃門省等,侍中始終是其長官。

地位變化:

宋代沿用唐制,元豐改制後,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之職,另設侍郎為其副職。

元朝時期,侍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主要作為禮官或從官。

明代侍中的地位有所恢復,但已不如往昔,僅為正二品,低於尚書。

清朝時期,侍中這一職位被廢除。

綜上所述,侍中這一官職經歷了從皇帝身邊的小臣到宰相的轉變,再到逐漸衰落的過程。其職責和地位的變化反映了古代官職制度的演變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