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面紅耳赤成語故事

面紅耳赤的成語故事來源於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

據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和一班文武官員在五鼓高懸之時便早早地來到劉備的寢宮裡,等候劉備醒來後議事。劉備因飲酒過量,醉態可掬,由內侍攙扶著來到議事地點。他一坐下,便用手指著諸葛亮說:“朕聞相馬之道,先看體形,次看皮色,三聽動靜。今天與群臣在此相馬,相中了黃驃馬,便贈與先生。”說完,便將韁繩遞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感到十分為難,因為他知道自己身材瘦弱,臉色蒼白,而劉備的臉色卻紅潤光澤。倘若騎上紅馬,恐怕要被人識破是假扮的。可這時黃驃馬已交到他手裡,他如果拒不接韁,那便惹得劉備不快,內侍和文武官員也會大為驚疑。怎么辦?他略為沉思片刻後便將馬牽到階前放開韁繩讓馬縱跳。黃驃馬忽而揚蹄騰空飛奔;忽而昂首嘶鳴,四蹄掀動。

劉備看在眼裡,高興地說:“先生縱馬跳躍,自如輕身爽快,果然是隴畝英豪!——只是面白耳赤可不太好嘛!”在場眾官員聽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原來剛才縱馬跳躍時只見黃驃馬面紅耳赤而看不到諸葛亮的本來面目。這樣一來,既避免了一場尷尬,又將一件好事變成了一樁趣聞。從此,“面紅耳赤”一詞在後世就成為“不好意思”或“很尷尬”的意思了。

這就是“面紅耳赤”成語故事的由來。